丁宇 | DING Yu

中日汉字二三事

前几天在办公室,行政小姑娘说她前一天晚上去吃了好吃的日料,法国人Greg听了以后问:“Japanese food? Teppanyaki?”,小姑娘(她英语非常好)大概没听懂后面那个词,两个人互相问了老半天。我在旁边听着,觉得这事儿特有意思。

其实“Teppanyaki”是个日语单词,翻译过来就是再常见不过的“铁板烧”,日语写作“鉄板焼き”。

这事儿有意思在哪儿呢?一是中日文汉字基本一样,我们一看就明白;二是虽然长得差不多,但读音不一样,我们听不懂日文读音,西方人却没问题。

只要涉及到“中英日”三种语言文化交流的时候,类似的事情就很常见。

比如,做日本旅游计划的时候,在日本的网站上查看交通信息。如果使用网站的日文版,那么其中很多地名(或专有名词)对我们来说都相当熟悉,即使是和中文繁体字稍有出入的日文汉字,阅读起来也没有障碍。比如“新宿”、“渋谷”、“日本橋”和“山手線”等等,然而一旦涉及到除此之外的信息-比如如何乘地铁前往著名旅游景点“浅草寺”-基本上都是各种看不懂的假名。你可能想没关系,我切成英文版就看懂了。直到你切过去以后发现,这回什么都明白,就是地名看不懂!不相信?试试看这几个单词:Keio Line、Nihonbashi、Shinjuku和Yamanote Line(分别是“京王线”、“日本橋”、“新宿”和“山手線”)。

但这对老外老说常常不是问题。因为在对外文化输出时,日本人常常并不翻译,而是直接把日语单词按照日语本来的发音拉丁化,再展示给西方人。除了铁板烧以外,英语中的“sushi”(寿司)、“ramen”(拉面)和“manga”(漫画)都是这么来的。不仅如此,日本的路名甚至也不翻译。比如东京有一条马路叫“山手通”,在当地的各种英文路标上直接被写为这三个汉字的日文发音“Yamanote Dori”。

结果呢,我们中国人和日本人西方人凑一块儿,如果想用英语聊点关于日本的东西,基本上没办法进行。

这可以引申出很多有趣的话题。比如,为什么很多明明是我们发明被日本人学去的东西,然而国际上却以日本的为标准(典型如“禅”的英文是“Zen”而非“Chan”);或者为什么不能自信一点别什么都翻译(典型如“南京西路”非要翻成“West Nanjing Road”,结果中国人西方人都觉得别扭)。下次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