粹(iki)这个词起源于18世纪下半叶的东京、大阪和京都,用来描绘类似艺妓和歌舞伎等人的品味。它强调的是享乐和活在当下(joie de vivre),并通过这些人颇有品味的穿着、用具、餐厅和茶室来体现。
坦率地说,在将此书的这个部分反复研读了几遍、并对照阅读了Wikipedia后,我还是不明白什么是“粹”。
Japanese Design中给了这样一个例子:
对于这张照片,书中的原话是:
iki in architecture features a “dualistic opposition” in subtle juxtapositions of textures and colors, for example, in pairing wood and bamboo structural components, and in suffusing space with subdued, indirect lighting. The interplay of the textures and colors of the walls, windows, and post-and-beam architecture, and the subdued lighting infuse this room with an elegant tens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aesthetic of iki.
按此说法,柔和间接的灯光是“粹”。然而这和Wikipedia上对粹的描述是矛盾的:
a clear, stylish manner and blunt, unwavering directness
所以,我对此感到颇为莫名其妙。
在粹的Wikipedia词条中,有一个例子很有趣:村上春树的语言风格被认为是粹。然而,那就是粹?但他的语言风格是什么?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我的感觉是,他的笔触细腻、文风压抑,字里行间充满了孤独。
我写了不少关于村上的文章,比如:
到目前为止,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和《挪威的森林》。
在阅读有关日文的书籍时,不可避免的要同各种日文单词打交道。但我并没有认真的、系统的学习过日语,而是靠不断地观察和积累掌握新知识。
比如,我注意到“日本桥”这个地名读作“Nihonbashi”,“新桥”读作“Shinbashi”,那么“bashi”显然就代表桥。
比如,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的“广重”读作“Hiroshige”,上海虹桥路上的百货商店“高岛屋”读作“Takashimaya”,因此当我在电影《中途岛海战》中看到字幕“Hiroshima”时,我就立即猜出这是“广岛”。
再比如,Wikipedia上粹的介绍中有个“Tokugawa period”。我最近刚好在口腔诊所“德真会”看牙,于是留心学会了“Toku”是“德”,我以前从“神奈川”(Kanagawa)中得知“gawa”代表“川”,所以总结起来“Tokugawa period”就是“德川时期”,也就是德川家康家族掌权的幕府时期。
类似的例子可以举上很多,但总之,这种学习方法常常可以触类旁通,很有乐趣,也极有成就感!
看书的时候读到了Ukiyo一词,也没仔细看,以为是Ukiyoe(即“浮世绘”),心里还想这个粹难道和浮世绘还有什么关系?
后来发现自己弄错了,于是顺藤摸瓜读了Wikipedia上Ukiyo的词条,原来这就是“浮世绘”中的“浮世”,这么说难道“e”在日文中代表“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