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 | DING Yu

Japanese Design读书笔记(二):侘寂

侘(wabi)来自于日式茶道和日本禅。它的意思是,在茶道仪式中倾向于使用天然没有修饰的、便宜甚至有缺陷的茶具,而不是从中国进口精美昂贵的陶瓷器。这就是侘最初的起源。

题外话:日语的音读和训读

在看这本书时,我注意到“chanoyu”一词反复出现,查了一下得知是大概是“茶的汤”之意,即日语的“茶道”(chado)。我此前已经知道日语中“钱汤”的读法为“sento”(钱汤就是公共浴室),于是好奇为什么同一个汉字“汤”,一个发音为“yu”另一个为“to”。

在网上询问后这才了解到所谓的“音读”和“训读”。音读(onyomi)就是我们中国人在古代时怎么读一个汉字,日本人就怎么读,换句话说完全照搬。训读(kunyomi)则是日本人使用自己的读法。

所以,“汤”因为音读和训读而发音不同,详情可以看我在Reddit上的提问帖。顺便说一句,帖子回复中我和某网友有很好笑的对话。

作为概念来说,寂(sabi)比侘要久远得多。寂来自于日本文化中的“物哀”思想,物哀(mono no aware)的意思就是哀叹生命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比如对美丽却又迅速凋零的樱花的喜爱,就是一种典型的物哀。

生活中的例子

我特别喜欢Elizabeth Gordon对侘寂的解释。她说:作为一种设计理念,侘指的是任何事物都不能无度的、夸张的或过分的强调;而在日本的园林所带有的寂,则通过其静谧的氛围体现出来。

这两种解读在生活中似乎很常见。

比如,日式设计经常带有一种“还原事物本来面貌”和“看似平淡没有特色,却在细节处见精致”的特点,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无印良品,或这个网站的设计。我觉得这就是Elizabeth所理解的侘。

再比如,“添水”在日本园林中被普遍采用,它时不时发出的竹子撞击的声音,凸显了环境的静谧。也就是说,真正的静谧并不是“什么都听不到”,而是“你只能隐约地—或不时地—听到一种声音”。此为寂也。